房市贡献大?加拿大竟花760亿做这...
2021-06-03


《港湾播报》 20210603-01

1、17岁美少女自家后院大战棕熊,一出手居然完胜

  这两天,美国加州17岁少女海莉•莫里尼科(Hailey Morinico)“徒手推倒棕熊”的视频火爆全网,短短一个周末点击接近4000万次。看起来非常柔弱的美少女,赤手空拳大战体重动不动就高达几百公斤,异常彪悍的美洲棕熊,居然还胜利了,这结果真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综合多家媒体的报道,这一事件发生在当地时间5月31日。监控画面显示,当天,一头身材壮硕的野生棕熊带着自家的两个娃,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居民区。二话不说,就爬上了海莉家的院子围墙,准备进门看看。

  海莉家的几只狗当时刚好在院子里,突然看到这几个庞然大物,也顾不上害怕,就疯狂地吠叫着试图将棕熊吓走。

  从画面来看,熊孩子们被吓得不轻,转身就跑,很快就从围墙上消失不见了。

  见过世面的母熊显然并不害怕,它站在围墙上身形下探,挥舞起大爪子就给了冲过来的大黑狗一巴掌。

  不知道是被打得不轻还是被身形庞大的棕熊吓坏了,个头较大的黑色狗子在躲过几次攻击后落荒而逃,

  而小狗们显然还不知道处境的危险,仍然朝着母熊方向奔去,打算和它对决……

  院子里一片混乱,几只狗狗的叫声此起彼伏。

  话说当时海莉一家人正在院子的另一头做园艺。突然听见院子里一片狗叫声,最初还以为可能又是邻居的狗走近了,让自家爱犬感到地盘被侵犯了、不开心,于是就走过去查看。

  没想到看到的居然是一头大棕熊,而且它正在挥舞大爪想捞起其中一只小狗。

  情况十分危险!顾不上多想,海莉似乎是本能地冲上去保护自己的狗狗。

  在后来发布的视频里,海莉表示,她冲上去就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狗狗。

  当时棕熊正打算捞起的是年龄最小的狗狗, “它还是个孩子,身为狗奴,我必须保护它。”海莉说。

  也不知哪来的勇气,海莉突然之间踮起脚尖、往上伸直了双手,把大熊猛力一推、推出了墙外!

  从视频里看,海莉将黑熊推下围墙的操作简直是一气呵成,用尽了洪荒之力,紧接着她又立即抱起她的宠物回到了房子里。

  短短的30几秒时间里,已经经历了一轮狗、熊大战和人、熊大战,经过几个回合的对峙后,院子里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在 Facebook上,海莉的母亲发文称:女儿刚刚用超人的力量救了我们的狗,对我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可怕的时刻之一。

  幸好海莉只是手指扭伤,膝盖被刮伤,但除此之外没有其它部位受伤。家里的大黑狗也因为被棕熊拍了几巴掌,受了一些伤,但总体也还好。

  海莉在随后的视频中解释说,她家在山区,由于现在是夏天,所以熊并不罕见。

  不过,这一次还是她们第一次这么接近野生动物。海莉建议其他人不要做出跟她一样推熊的行为,因为真的很危险,结果不会每次都这么幸运。

  海莉还半开玩笑地说,我的经验告诉大家,以后遇到熊:“不要推熊”。

  有网友也表示,这样的操作真是太危险了,如果不是棕熊站在墙上难以控制平衡,恐怕人和狗就都有去无回了。

2、加罚!入境旅客拒绝酒店隔离将被重罚$5,000

  要求入境加拿大的旅客在酒店隔离是联邦政府实施的一项边境防疫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不仅维权组织,就是联邦所聘请的专家组在经过讨论之后,也主张取消这项措施。CTV今天报道说,联邦政府不仅没有废掉这项措施的意图,而且加大了处罚力度,入境加拿大的旅客如果拒绝酒店隔离,将被重罚$5,000元!

  联邦政府早前也对违反《检疫法》的入境旅客处罚款,金额是$3,000元,包括皇家骑警、省警和地方警队在内的警察都可以依法对违规者进行处罚。根据联邦政府网站更新的消息,这项处罚加重了,从本周五(6月4日)开始,警方可以对违反《检疫法》的旅客开出最高$5,000元罚款的的罚单,这比现行的$3,000元罚款增加了 67%。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表示,在今年2月22日至5月7日期间,因拒绝在酒店隔离而开出的罚单总共有798人次,其中安省为606人次,BC省为192人次。不过,在加拿大另外两个仍然允许国际航班降落的省份,包括魁北克和阿尔伯塔都没有任何罚款记录。

  上周,联邦的一个专家组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之后,建议取消对入境旅客进行隔离酒店的要求,其中部分原因是,旅客宁愿交罚款而不愿进入酒店隔离的人越来越多。此外,取消强制酒店隔离的建议也得到了加拿大航空业的支持。但政府对此反应较为冷淡,联邦卫生部长海度仅表示,在与各省区同行进行协商之前,政府不会做出任何放宽相关限制的决定。加拿大政府曾经表示,超过99%的旅客都遵守了相关规定,入境加拿大之后主动入住酒店隔离。

3、特鲁多将正式出访:6 月中旬前往英国和比利时

  尽管疫情尚未结束,加拿大总理特鲁多 已经确定了疫情爆发以来首次海外出行的日程,他将在 6 月中旬前往英国和比利时进行正式访问。渥太华已经证实:特鲁多将参加七国集团 G7 峰会,这一峰会将于 6 月 11 日至 13 日在英国西南部康沃尔郡的卡比斯湾村举行。七国集团这次峰会的议程包括:对疫情的处理、全球范围内分发疫苗、经济复苏和气候问题。

  峰会主办国 - 英国的首相鲍里斯•约翰逊 上周日表示,希望 G7 成员国之间达成一个疫苗护照协议,以便于恢复旅行。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 希望 G7 成员国之间达成疫苗护照协议,以促进恢复旅行。

  加拿大在参与这些谈判,但特鲁多目前似乎无意放开旅行。加拿大刚刚确认把加美边界封闭措施延长至 6 月 21 日,美国的商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对此已经越来越不耐烦,呼吁制定重新开放的计划,预计峰会期间特鲁多与拜登进行双边会晤时将谈到这个题目。在七国集团峰会期间,特鲁多还将与其他成员国的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

  在 G7 峰会上,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还将坚持,加拿大和英国等富裕国家应该尽快分享自己用不完的疫苗,以便在 2022 年底之前实现全世界免疫。特鲁多持有同样立场,他在一份声明中说,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最终结束这场大流行,建立一个造福所有人的未来。鲍里斯•约翰逊还希望在 G7 成员之间讨论一项针对全球流行病的防范条约。

  根据总理办公室的声明,在英国之后,特鲁多将于 6 月 14 日前往布鲁塞尔,参加北约领导人峰会,北约峰会将于 6 月 14 日举行。北约峰会将讨论北约共同的安全约束,以及针对中国、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的部署以及白俄罗斯局势等问题。

  6 月 15 日,特鲁多将与欧盟领导人举行加拿大-欧盟峰会,然后结束这次欧洲之旅。特鲁多将与欧洲理事会主席查尔斯•米歇尔 和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 进行会晤,他们将主要讨论加拿大与欧盟之间的全面经济和贸易协定CETA、创造就业机会和气候等问题。

  特鲁多的这次正式出访,正值他在继续告诫加拿大人不要进行旅行之际。总理办公室表示,将确保加拿大总理和加拿大代表团在访问英国和比利时期间、在旅行过程中以及在回国后遵守严格的公共卫生规定和程序。加拿大代表团的成员在海外将每天接受新冠病毒测试。上个星期,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保证,回国后他将遵守在酒店强制隔离的规定。

4、房市贡献大?加拿大竟花760亿做这

  根据统计局的一季度的数字显示,加拿大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5.6%,虽然相比2020年第四季度有所下降,这主要受制于第三波疫情爆发所带来的经济封锁,但经济增长中,房地产市场的贡献十分凸显。

  一季度的GDP年增长率5.6%,略低于此前很多经济学家预计的6%以上的水平。其中房地产领域的投资为加拿大GDP做出巨大贡献,房市投资年增长幅度高达43%。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在疫情大流行、经济封锁期间,为加拿大经济复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冬季这几个月,疫情第三波爆发期间,房地产市场的活跃,成为加拿大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季度,房市投资占GDP的比重高达8.6%,这是1961年以来的最高比例。低抵押贷款利率加上 COVID-19 期间更多的在家时间,共同刺激了对住房领域的需求,并增加了建筑、装修和转售。

  根据BMO银行资深经济师Robert Kavcic的计算,其中仅房屋装修翻新领域,就为GDP做出巨大贡献,所占比例超过3%。统计显示,2021年一季度,加拿大人在装修翻新房屋领域所花费的钱简直如天文数字,一季度该领域总支出达到760亿加元。

  根据BMO的统计,通常这一领域的指出金额为600亿元,如今比历史平均水平高出25%。BMO报告指出,住宅装修的支出,增长速度比加拿大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在GDP中占比3%,是装修领域前所未有的高度,约占住宅投资领域的三分之一左右。Kavcic说,大流行期间封锁经济,外加房地产市场繁荣,都是刺激装修领域的重要因素。

  当很多人不得不呆在家中时,很多家庭考虑升级装修房屋;当限制旅行很多人无法出门时,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多,考虑提升房屋装修;当考虑换房、卖房时,或是新购进房屋时,会根据各自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进行装修房屋。

  不过分析认为,这种装修领域的投资暴涨,是一种暂时性的现象。伴随着市场房屋供应量的增长,房地产市场放缓,装修领域的投资也将放缓。此外,伴随这经济的解封,加拿大人意识到除了房地产之外还有其他生活,在住房领域的投资也将会随之减少。

热门文章
要塌?大批屋主被迫卖房 市场正逆转 房价却...
2023-08-21
支持率渐失 特鲁多或祭出重磅住房、经济策略
2023-08-21
21岁亚裔女生为保护妈妈 被继父狂捅107刀惨死
2023-08-25
大妈都不觉得是大妈,大叔都知道自己是大叔
2023-08-21
BC男子搭朋友车出事:自己双腿截瘫 获赔$610万
2023-08-25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3. BCba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